作者:王晉讓

       這套太極拳小架,乃是陳家溝陳氏十五世拳師陳清萍所改編,據陳應德老師的解釋,小架者,是小圈也,與老架之圈大開大展頗有不同。因為陳清萍中年以後居住在趙堡鎮,所以亦稱趙堡架。我家住在徐堡鎮,距趙堡鎮二十里,距陳家溝二十五里,都在我們莊的東南方。

 

       清萍老門徒甚廣,照我的師承系統來說:陳清萍傳李景延(盾),李景延傳楊書文(虎),楊書文傳陳應德。 陳應德老師是自民國十四年八月起到舍下教拳,每月來一次,每次約以一週為限,這樣的我們學了三年。到了民國十七年下半年,我們的地方秩序亂了起來,紅槍會遍地都是,情勢非常惡劣,所以我們這套架無法再繼續學下去了。拳術一道全憑苦工磨練,才能有成,像我這樣又笨又懶的人,老師不來了,我也不練了,所以三年就學了一套空架,其他一無所得。

 

       後來我們家鄉越來越亂,我在家感覺很不安靜,遂於民國二十二年春天到了鞏縣,由友人介紹在兵工廠謀得一職,就此在鞏縣住下。我在家的那幾年,這套架有時候想起來,還會練幾趟,活動活動筋骨。到了工廠以後,遇見楊家太極拳師厲毓海先生,其人四十來歲,見其走架時,動作緩慢,頗為文雅,云係來自北平,當時我尚不知楊氏之拳出自陳氏之掌故,遂以為故都所出,自然高明,鄉下把式難登大雅,遂生了自鄙感之念,從此這套架,我再也沒有練過,免致貽笑大方。後經抗戰與戡亂,隨廠輾轉遷徙,幾無寧日,更將其置諸腦後了。

 

       直至民國五十三年政府倡導復興舊文化,常見報端有關於提倡太極拳之報導,故又引起舊興,但只是想想而已,尚未付諸行動。後又遇到王尊皋、汪洋二位之敦促,才又將舊學撿起,好在我的記憶力差強人意,十日之內竟將此架整理就緒,但當時我已年屆花甲,未老先衰,已經彎腰駝背矣。本來當年就沒有學好,現又隔了三十餘年之荒廢,年事既長,筋骨僵硬,每練一式,非驢非馬,當然不值方家一笑,惟作健身運動,尚無不可。後有好事者,故事擴大宣傳,竟有來從余學此架者,亦可謂奇事奇聞矣。

 

       至於這套小架的源流與師承,我前面已經說過了,我是學於陳家溝十七世陳應德老師,陳學於楊,楊學於李,李學於清萍老。據陳師云,李景延先學於陳仲珄,後學於陳清萍,楊書文幼年曾在陳清萍處學過,清萍老故世後又學於李景延。到我家來過的,有楊書文師祖與謝功績、王立賢、王立喜三位師叔,他們的架都練給我看過,其中除楊師祖外,謝的功夫最高。當陳老師不來教的時候,謝很願繼續教下去,他說他手中有一本太極拳譜,我若繼續學下去,他願把太極拳譜送我,因當時的情況,實在無法學下去,所以拳譜也沒有給我。

 

       謝師叔是先從李景延處學的,李去世後,才又向楊學,所以他的架與陳和二王的架式不同地方很多,其餘楊師祖與陳師和二位王師叔的架都是一樣的,惟功力之高低就有天壤之別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君無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