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郭玉誠醫師

幾天前門診來了一位老伯伯,希望療癒常年的腰痛,診斷之下是典型的風濕寒痹,以經方來處理當遊刃有餘,不禁向這位初診的老伯伯問起「難道都一直吃西藥,沒找過中醫嗎?」。老伯伯答道「還好找到了馬光亞的嫡傳弟子治了一陣子,否則更嚴重」。這時我想起這個前輩傳下的故事,故意半開玩笑問老伯伯「馬光亞名滿全台,又任教於中醫大,自稱徒子徒孫的如過江之鯽,你如何確信他是嫡傳弟子?」。老伯伯信心滿滿的說「這位醫師和馬教授一樣有交待要忌口;就像你給初診病患的飲食禁忌單」。「不忌口好得慢,而且不會斷根」。這時候我心想「原來這個故事是真的,也許該讓更多人知道這個有趣的祕密」。

 

很多人都知道馬教授尚未東渡來臺灣前,在湖南當地行醫已多年,不但患者眾多,且以經方聞名;但初來臺灣,卻藥效失靈而在南昌街坐了十年冷板凳,門診常常門可羅雀,只好寒窗苦讀。之後又突然處方神效而醫名大詔。中醫界一般都認為馬教授在十年之間苦練溫病條辨以補經方的不足,由於臺灣地處亞熱帶,許多不敢使用經方的醫師多半信以為此;但曾經從修師傅處得知,馬教授在苦心鑽研期間偶會轉診病患到修養齋羅斯福路處的門診,也會向人稱修神仙的前輩請教;而修神仙也曾遭遇藥效失靈的怪現象,十八歲起即在北京行醫,以金針大夫醫名遠播的修神仙,中年初來臺灣也踢到鐵板,原本在北京十拿九穩的病例在臺灣卻常失效;還好很快的,修神仙找到了原因,不是藥方不對,也不是針刺配穴有異;而是飲食禁忌。因為臺灣是海洋性氣候,濕氣太重,飲食若不注意,很容易衍生濕病;馬教授在經典之作「中醫診斷學」中明白寫著濕病的複雜與難治;只是只有嫡傳弟子授此秘方-飲食禁忌;反而是修神仙在大作中明白寫著「扎針不忌口,病人白挨痛,醫生白動手」,瑯瑯灑灑一大串不能吃的。

 

其實,飲食禁忌是經方家基本的知識,在醫聖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中,清楚記載飲食禁忌於桂枝湯將息法中;桂枝湯為方劑之首,群方之祖,服湯劑後當禁生冷、黏滑、肉麵、五辛、酒酪、臭惡等物。經方之所以神效就是因為規定嚴謹,條理分明,不但每一味藥有它使用的宜忌,藥與藥配伍之間也有複雜的加乘與反佐,藥物與食物也有特殊的影響;有些方劑服後須飲熱粥加強作用,也有飲冷粥緩和藥效;甚至口渇飲水需少少與之,不可以水灌之,否則致喘等種種條件;每一細節都是經方能不能發揮功效的依據;甚至不同的氣候與節令對於飲食與用藥的限制條件都須仔細考量,這就是經方複雜之所在與難傳承的因素;若不注意飲食對病情的影響,勢必無法發揮經方迅速的療效甚而大打折扣。

 

但是如今會要求病人忌口的中醫師不多了,甚至自許為經方家的醫師都避而不談,難道大部分的醫師不知道這個祕訣嗎﹖這個問題有許多患者開口問起,一向以來只好婉轉敘述自己親身的經驗。

 

     小時候自從一歲得了白喉後就常常生病,隔幾天就得掛號清喉鼻打針,天天吃西藥不間斷,但大病小症感冒過敏卻揮之不去;這樣悲慘的日子過了幾年,身體不見好轉,只好求助中醫;輾轉換了幾個醫師,終於讓一位老中醫改善了體質,漸漸遠離了打針吃藥的痛苦日子。但是老中醫要求忌口非常嚴格,年少的我剛開始病情重時還能忍耐,病情改善了就開始鬆懈,可是每次偷吃違禁品都會被老中醫發現,老中醫總是堅持生病期間一定要忌口,吃中藥才好得快,病才會根治。還搬出黃帝內經告訴我「夫五味入胃,各歸所喜攻。酸先入肝,苦先入心,甘先入脾,辛先入肺,鹹先入腎。久而增氣,物化之常也;氣增而久,夭之由也」。幾次和醫師就飲食禁忌討價還價也沒得轉圜,就興起換醫師的念頭;碰巧遇見一位中醫師不強調忌口,藥效也不差,服藥後症狀就緩解了,終於得意的對家人說「醫師醫術高明,病人就不須忌口」,還介紹親朋好友轉診;可惜治療一整年下來,病情時而好轉時而退步,外感症狀改善了,接著就鼻過敏,一下子腸胃炎,好了就長青春痘,一停藥症狀就又回頭而且特別倦怠,終於忍不住向醫師抱怨「為什麼病症會跑來跑去?」「有什麼方法可以早點好?」這時醫師才緩緩的說「那就得忌口,否則病邪就會到處遷移」。

 

原來「久而增氣,物化之常也;氣增而久,夭之由也」是放諸四海皆準的;不斷累積同類食物或環境的影響就會造成身體不同經絡之間的偏盛或偏弱,持續久了也就形成特定的體質;闢如黃帝內經中提到海邊的居民常吃鹹味海產,因鹹味入腎久而傷腎陰,進而形成發熱的體質;臺灣地處亞熱帶,又是海洋性氣候,濕氣偏重,因此盛產濕性的食物如水果與甜性作物,也好發濕性的疾病如風濕痺症與瘡瘍腫瘤;若任由飲食加重體質的慣性,縱使對症下藥,也會讓病邪到處遷移流竄;因此馬教授在經典之作「中醫診斷學」中明白寫著濕病的複雜與難治,如水和麵難分難解。甚至屢屢以去食積與濕邪的藥物應對也不免損耗胃氣而倦怠不堪;只好以升提胃氣的方法因應,此時若仍不忌口避免濕性的食物的累積,濕與熱相合遷移流竄更廣更快,進而陷入陽盛陰虛的惡性循環,最終落得陽明經實症,非吐下不能解決。

 

就是因為自己有切身之痛,因此總是開門見山給初診病患飲食禁忌單,希望縮短療程的時間與生病的苦楚;可惜許多病人就像年少的自己,受不了膏粱厚味的吸引與口腹之慾的習性;尤其是治療剛開始以及病程接近關鍵處,習性的反彈特別明顯,甚至會說出不吃某食物不如去死等極端的話,不過是江山易改本性難移,在門診中屢見不鮮。但是若患者能信任醫師,自己注意飲食的影響,在脈診與經方的搭配下,病程進展一定十分明顯;只是治病最難就是治本,也就是病人的習性與慣性。但是有智慧的病人甚少,常有門診中治癒的患者告訴我飲食禁忌單阻礙了許多新舊病人的到診,甚至請求我不要對剛介紹來的親友嚴格要求飲食禁忌;我總是明白婉拒。原因就是「視病如親,視病如己」,不想病人重蹈自己的覆轍。畢竟這些名醫的典故與壓箱底的秘密,若不是「以身試醫」,花二三十年邊生病邊習醫,痼中奧秘不得為外人道。行醫至此方體悟「醫生緣,主人福」,為醫者不可不深思。

 

arrow
arrow

    君無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