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所有的情緒、欲望、心情的波動,剛開始都是起源於某個「念頭」,念頭來的時候,心裡(或腦海中)可能會有個畫面,或是心裡出現聲音開始自我對話或獨白,或是身體上會有某種感覺(冷、暖、酸、麻、脹、痛、癢……),然後我們因為抓著這些畫面、聲音、感覺不放,並開始作價值判斷,才引發接下來的各種情緒、欲望和心情的波動。所以這個過程大約是這樣的:
『念頭―→畫面、聲音、身體感覺―→執著(價值判斷、貪、嗔、癡)―→情緒、欲望、心情波動』
如果是這樣的話,那麼當念頭出現的時候,想辦法把念頭消除,則後面那一大串過程就不會發生了。
如果念頭阻止不了,那就想辦法不要產生畫面、聲音、身體感覺,則後面的過程也不會發生。
如果阻止不了畫面、聲音、身體感覺的生成,那就不要緊抓著它們不放,不要執著在價值判斷上,如此也可以避免走到那最後一步。
如果連執著都丟不掉、放不開,那就沒辦法了,一定會引發後面那些情緒、欲望和心情波動。所以為何古來的大修行者都一再教導我們不要執著,因為那是去掉煩惱的重要修鍊。
但是我想追本溯源,談談念頭這回事。
古聖先賢以及許多大修行者曾這麼比喻人的念頭:念頭就像一條大河,你站在河中央,河水洶湧翻騰、滔滔不絕地向你衝擊而來,這就是我們的念頭,如大河之水奔騰來去永無休止。
那麼要怎麼辦呢?阻斷念頭嗎?這是一種方法沒錯,但是這種方法就如同想要從河中間硬生生地擋住、塞住、切斷河水,這就是用壓抑的方法,硬生生將念頭壓下去。 一般的做法就是塑造出心中的罪惡感,再以罪惡感產生的心念強制將念頭壓下去。注意,我並沒有說這個方法是錯的,這的確是一種方法,而且你如果稍微留心觀察,會發現好像還蠻多人是用這種方法的。我要說的是,方法無所謂對錯,只有適不適合你以及有沒有效果。
但我也要指出壓抑法的問題,在於你有沒有足夠強大的力量壓得住那個念頭,以及你能夠堅持壓抑堅持多久。如果力量不夠強,或者無法一直堅持下去,那麼念頭就如大河之水還是會衝破阻擋氾濫成災。
古來聖賢大修行者教導我們,有三種他們親身修鍊體會之後認為效果不錯的方法:
第一種是在河中安裝過濾、清淨裝置,挖除河道的淤泥汙垢,讓河水由濁變清,由洶湧翻騰變成平靜無波。這是甚麼意思呢?
一般會造成我們煩惱痛苦的念頭都是雜念、妄念,是不清淨的念頭,那麼當這些念頭出現的時候,我們就用一個清淨的念頭來取代它(開啟濾清除污裝置)。做法是, 先想好一個能讓自己感到清新、平靜、喜悅的畫面,當作你的濾清裝置。例如有人會觀想佛菩薩的相,有人會觀想太陽或月亮發出潔淨明亮的光芒,有人會觀想一幅令自己心曠神怡的風景畫面等等,然後,一旦雜念妄念出現了,就馬上把自己選定的清淨畫面觀想出來,把念頭專注在這個清靜的畫面之中,用這個清靜的畫面來取代那些妄念。
以上是運用畫面的方式,另外也可以運用聲音。選一小段能讓自己清淨、平靜、產生正面能量的話語來當作那個濾清器,當妄念出現時,就馬上在心裡不斷默唸這一段話語(若四下無人要唸出聲來也行),例如佛教徒會唸咒語或佛菩薩名號,基督教徒會唸聖經的內容,把念頭集中在這個聲音上而取代掉其它妄念。
這個方法的重點是,念頭一生出來的時候你就要察覺到,然後馬上把清淨的畫面或聲音啟動。請回憶一下前面所說的那個流程:
念頭―→畫面、聲音
如果用流程來解釋的話,這個方法嚴格說來是在念頭升起,但還沒有產生不清淨的內心畫面或內心對話之前,就把它導向一個清淨的畫面和聲音。如果沒有馬上這麼做,而讓流程一直跑到後面了,等情緒、心情波動都出現了,才想起要用這個方法,那效果就差了。
用這個方法如果慢了一點點,沒有在一開始就導向清淨的畫面∕聲音,而讓不清淨的內心畫面或內心對話產生了,怎麼辦?很多人其實都是屬於這一種狀況。沒關係,這個方法還是可以用,但是要多一個步驟。
首先,如果有不清淨內心畫面,先別急著消除,反而要先看著這個畫面。接著,把那個清淨畫面縮成小小的一張圖,放在那不清淨畫面的右下角。然後,用你的想像力,開始把不清淨的畫面往左下角縮小…縮小…再縮小!與此同時,把右下角的清淨畫面放大…放大…再放大!最後,不清淨畫面縮小成一點,然後消失不見,而清淨畫面放大完整呈現在你眼前,這樣就把不清淨畫面取代掉了。而做這個步驟的時候,縮小和放大必須同時完成,而且越快越好,最好在一秒內就完成。而且還可以重複多做幾次都無妨。
那如果是產生了不清淨的內心對話(聲音)的情況呢?你先聽著這些聲音,然後用你的想像力來給它「變聲」,把這些內心對話聲(原本可能是你自己的聲音)變聲成可愛、好笑、滑稽的卡通人物的聲音,例如唐老鴨…蠟筆小新…海綿寶寶…然後聽聽看,變聲後的對話聽起來是甚麼感覺?接著把這內心對話聲的音量慢慢轉小,越來越小聲,最後就聽不見了。這時你就可以唸那清淨的話語了。
請注意,在「念頭―→畫面、聲音」的過程中,亦即用清淨取代不清淨的過程中,將注意力關注在畫面∕聲音取代的過程就好,請勿帶入任何其它的價值判斷例如好、壞、對、錯、善、惡……等等。
以上是第一種對治妄念的方法,這個方法慢慢練習,持之以恆,是能日見有功,慢慢將我們如污濁河水般的雜念妄念淘洗清淨,念頭還是在,沒有切斷它,也沒有壓抑它,只是將它逐漸轉成清淨的念頭了。
第二種方法叫做隨波逐流法。甚麼?隨波逐流?沒有錯,這真的是一種方法,古代有些大修行者就是用這種方法修鍊而得大成就的。
隨波逐流就是讓河水載著你流下去,一直流到盡頭。盡頭?那就是大海囉?不對!不是大海。
這條念頭的河流是很特殊的,當你順著它流下去的時候,你會發現河道越來越窄,河水越來越少,越來越淺,它會從大河變成小溪,從小溪變成小水溝,最後只剩一道淺淺的水痕,然後就乾了。所以如果你真的一直流到了盡頭,就會發現水漸漸乾涸了,最後你反而就會自然地站在陸地上了。
這個意思也就是說,當念頭出現的時候,你就觀察這個念頭,以一種不帶價值判斷的態度,只是單純的觀照這個念頭的進行和演變,念頭怎麼走,怎麼演變,你都跟著,有內心畫面出現,你就看著,有內在聲音出現,你就聽著,但只觀察,不作價值判斷,也不用其它東西取代。這樣跟到最後,你會發現這個念頭會自然地停止, 消失。接著第二個念頭又會馬上出現,你同樣繼續觀照這第二個念頭,直到它自然消失,然後第三個、第四個……第N個念頭都這樣觀照,久而久之,你會在某一天,當某個念頭自然止息之後,你會忽然發現沒有任何念頭生成了,這時,你就會體會到「空性」和「無常」了,不是知識哲理與思考上的理解,而是真實的親身體驗。
這個方法的難處在於一般人不容易維持長時間單純的觀照一個念頭而不作價值判斷,也就是說,在你順流而下的時候,你的泳技要夠好,能撐到最後水乾涸為止,否則就會在中途滅頂。(一旦帶入了價值判斷、執著了,那就會走到後面的流程了)所以大多數人其實並不適合這個方法,只是讓你知道有這種方法存在。
第三種方法叫做岸邊觀察法,也就是讓你自己從河水中抽身而起,站在河岸邊,觀察河水不停地從你眼前流過。流過去的水就不要管它了,還沒流到眼前的水也不用去注意,只專心地觀察流到眼前的這一段河水,水質如何?深淺如何?是平緩還是起浮動盪?水面是否漂過甚麼東西?等等等等你都看得很清楚,當一朵花隨著水流漂過眼前,你看到了,你知道一朵花飄過來了,當花隨水流走,你知道花流走了,如此而已,僅僅是單純的覺察。接著可能一片樹葉飄過來了,你知道樹葉飄過來了, 你知道樹葉流走了,如此而已。你不去干涉水的流動,也不對樹葉或花瓣做任何價值判斷,而河水也不會弄濕你,不會讓你滅頂。
這個意思是說,當一個念頭出現時,你馬上察覺,你知道這個念頭出現了,僅此而已,一樣不帶入價值判斷,也不可隨著念頭走,因為你不隨它走,所以它沒多久就過去了,但立刻又有第二個念頭會很快升起,而你同樣覺察,知道第二個念頭來了,但不隨它走,於是第二個念頭又很快過去了,然後第三、第四、第五……第N個念頭升起,又消失,升起,又消失,而你只是覺察,觀照,不跟隨,你只是知道它來了、又走了、來了、又走了,如此而已。
你的覺察觀照就像一面鏡子,念頭出現,鏡子只是忠實、單純地反映出它的相,念頭走了,鏡中的相就消失了。鏡子本身是不動的,還沒來的念頭它反映不出來,已經走的念頭它也反映不出來,只有剛好出現在鏡子前面的念頭它才如實地反映。但這鏡中之相,畢竟也是虛幻的。就如金剛經所說的:
諸和合所為,如星、翳、燈、幻、露、泡、夢、電、雲,應作如是觀。
以此方法覺察觀照念頭,久而久之,同樣會在某一天,當某個出現在鏡子前的念頭消失之後,你會忽然發覺,沒有下一個念頭出現了。這時你就體會到「無常」與「空性」。
這第三個方法與前面第二個方法的差別在於,當一朵花隨水流漂過來時,第二個方法是跟著花朵漂下去並觀察這朵花。而第三個方法是花經過眼前時知道它來了,觀察它,當花流過去時就讓它流走吧。
一般人在運用第三個方法時比較會有的問題是,自己的覺察觀照可能不能維持不動,也就是說他的鏡子會追著念頭照,而不是讓它過去就過去了。還有就是誤認為鏡中的影像是實在的東西,這樣到後來鏡子就破了。
但這些問題其實都可以經由練習而慢慢消除,經由練習而讓自己逐漸不再被念頭來影響情緒。
以上這三種方法有幾個共通點,那就是它們都要求在源頭的地方就進行處理,也就是在念頭初起時,至遲也要在出現內心畫面或內心對話時就要處理,而且,都要求不能帶入價值判斷(不要執著)。
所以,首先你必須要能察覺並區分出那幾種不同的意識狀態――甚麼時候念頭升起了,甚麼時候有畫面或內心對話了,甚麼時候產生價值判斷了,甚麼時候情緒開始出現了。每個階段你都要能分辨得出來,這就需要具備比過去更敏銳、更細緻的「覺察」能力。而這個覺察能力是可以透過訓練來提升的,自古以來最基礎但也是最重要的訓練方法就是靜坐的修練。
有不少人的困擾在於,他們覺得當念頭一生出來的時候,價值判斷也立刻隨之而來了。那是因為長久以來被某些信念(譬如認定了價值判斷很重要)訓練成這樣的覺知狀態,也就是說你是經由學習而具備這樣的覺知狀態,並不代表你只能這樣,或你非得這樣不可。既然如此,那麼你一定也可以經由學習、練習而讓你具備更細緻敏銳的覺知能力,讓你可以在「念頭――→價值判斷」這個流程中間覺察到還有個「內在畫面/對話」的意識狀態存在。
大多數人經由持續的練習(例如靜坐、氣功、內觀或其它方法…),慢慢的就能感覺到身體內在的能量,當你對身體能量的震動有感覺了,就可以運用接下來要說的另一種方法來處理情緒欲望的問題。這個方法可以稱之為第一種方法的升級版。
當你的念頭一出來的時候,不要助長這些念頭,也不要壓抑這些念頭,要保持不取不捨的意識。這不取不捨的狀態,是屬於先天,當你腦中開始播放畫面或內心對話時,就已經是後天了。
後天的狀態是當一個情緒能量出來後,我們很容易的就抽取過去的經驗來對號入座,也拿自己嚮往的未來來攀纏這情緒能量。
所謂的情緒都是後天的,但在情緒發生之前,其實只是一股能量(先天)。
人類有幾種念頭是很有能量、很有POWER的,例如情慾和憤怒就是。所以,一有情慾的念頭時,讓自己腦中沒有畫面,沒有內心對話,但不把情慾壓抑下來,這時觀照自己的內在,你會發現那是個很純粹的能量,是先天的,是中性的。
要達到這個沒畫面、沒內心對話的狀態,可以讓自己的視野進入 peripheral vision邊緣視線,同時鬆開自己的口一點點。這兩個動作是幫助你內心沒有畫面和對話的。
而不取不捨(即不壓抑不助長)是很重要的,因為如果是壓抑了慾念後所形成的內心沒畫面/對話,其實是一種昏沉。
若你有辦法體會到這個很純粹的由慾望(情慾、憤怒、恐懼、嫉妒…)帶出來的先天能量,你會發現那是一個蠻專注的狀態。你就不取不捨的保持這先天狀態,如此就能夠讓那個慾望得到解脫,實修幾次後,你將不再受慾望的影響。
在下一次又有慾望出現的時候,再做一次。幾次之後你會發現那個慾望就會幾乎永久的對你沒有了影響力。而且,你慢慢會發現,這種與能量共處的練習反而可以激發一個人的創意,讓你在生活中、工作時,感覺很有活力,有很多靈感。於是困擾人的慾念反而變成很有用的能量。
其實煩惱或慾念本身不是問題,問題是慾念所附帶的執著才是問題,以這種慾念帶出的先天能量狀態來精神統一,幾次之後,該執著就會消除掉。這並不是指一個人從此就沒有了慾念,而是你能夠掌控,你變成是有選擇權的,不再以無明來驅動你的行為。
以念頭的河流來比喻的話,這個方法是在河上建一座發電廠,利用河水的動能轉化成有用的電能。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