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郭冬寶
近日在太極拳忽雷架的網路溜覽了一遍,對先師王公晉讓的忽雷架,有許多誤傳、玄虛、誇大、混淆、揣測等的文章出現,讓本來沒有的事,無端生出是非。更有一些人,引用大陸網站上的資料,亦未加查證,便變認為先師的太極拳是如何如何傳承的,所幸在王公晉讓身邊十五、六年,知之甚深,而網站上的誤謬,有必要澄清事實。
王公晉讓生前,是一生實事求是,謹慎低調行事的人,也是遵尚武德之人。他的拳架從未在公眾公開的場合中表演過,也沒有在武林同道中炫燿過。即使在家裡打拳,都要把窗簾拉上。所以鄰居相處幾十年,都不知道有一個功夫高手竞是自己的鄰居。除了教授學生外,也從未主動邀人推手,亦從未論人長短,這才是一個讓所有從學者最欽佩懷念的地方。
在先師八十歲時,我所籌拍的錄影帶裏王公自述的一段話,很清楚的知道傳承體系,並沒有親自向楊虎謝功績學過。楊虎只是偶爾來村子裡看一看,也就是顧場子。但有一次在眾人面前,在一張八仙桌上表演了一趟忽雷架。依先師的說法,指這一次是楊虎練了全套架子,而且一招一式都沒有省略,讓徒孫門大開眼界,使王公印象深刻終身難忘。並極力模仿楊虎練拳時的神情;而謝功績常去村子裡,也曾叫王公試著把雙手放在他的右手臂上,要王公把雙手抽離開他的手臂,但王公不論用甚麼方法,雙手就是離不開謝的手臂,最後王公試著用腳踢謝,想他在顧腳時立刻抽開雙手,但是王公剛有此念頭將抬腳時,謝不知用甚麼勁,已把王公直接拋上半空中,謝又用手抓住王公小腿放回原處,而雙手仍在謝的手臂上,王公常常回憶說,到如今仍想不出謝是如何做到的。不久時局已亂,陳應德因故無法來村子裡繼續教拳,而謝認為王公資質很好一直想收為徒,並想把一本拳譜送給王公,王公說謝功夫僅次於楊虎,但個性急躁,沒有耐性,動不動就把人發出去,跟謝學只會挨打,很難學到功夫,所以沒跟謝學。以上這些事老師不知說了多少遍,真是耳熟能詳。如果如上所述有人就說王公是集三家所長三合一的拳架豈不是笑話,更不知從何依據?是何理論?
陳應德是直接向楊虎學的,楊虎直接從學於李景延,而謝功績最早學陳氏老架,認為在陳家溝並沒有學到東西,後拜李景延為師。不久李景延去世,謝才改拜師兄楊虎為師。在那個古早科技武器不發達的年代,好功夫是靠艱苦卓絕的苦練,楊虎宗師、謝功績叔祖、陳應德師祖、王公晉讓是一家的,怎地變成了三家?王公常比喻跟老師學拳,就像學王羲之寫毛筆字,一百個學生絶對沒有兩個人是一樣的,但都有王羲之的筆法和影子。這是自然現象不足為奇,只要合乎太極拳原則、要領、方法,動作應該不會相差太多。至於有些人學了很多拳架又很久,再來學忽雷架,而帶有原來拳架的習慣,深淺又有所不同了。如果連入門都沒,更不懂勁,只看外形又不知哪裡不同,哪裡不對,即妄論一番,實不妥當。
王公晉讓先師所傳原稱陳氏小架,但老師說應該是忽靈架,也稱肐顫架、忽龍架、忽雷架、活步方圓架等多種名稱。其原因,是因為早年鄉間練武之人文盲者多,鄉音重,多以口授心傳為主,其實都是指發勁的狀態和情形。如果你是北方人聽得懂濃重的鄉音就明白了。民國八十四年同門師兄弟爲籌組「中華趙堡太極拳研究協會」成立,及大陸現稱忽雷架,爲求兩岸一致名稱,經徵得老師同意,改稱忽雷架。而趙堡太極拳應該只是一種架子,學習者眾多,每個人固然有其習慣、心得、著重方式、表現方法,以及功夫深淺,也牽涉到傳授者對學生傳授的心態。王公也常說,傳的人愈多,流失的也愈多,如果認為學的東西多,功夫會變好或會提升,那就要看個人的智慧,下多少功夫,得多少真傳了。
王公一生只學了這一套架子及推手,但卻每日至少三十遍,日不間斷苦練三年,真所謂「拳打萬遍神理自現」。有人說王公學了跟頭裩架或某某拳架,或集某幾家所長,不知從何而來的誤傳,或本著何種依據?個人倒是很想深入了解,如果沒有依據隨便臆測,或道聽塗說,或故弄玄虛,或故作誇張,對先師王公晉讓都是不敬,這更不是他老人家一貫的武德與風格。作為王公的弟子有必要代為澄清,同時也請同道門,勿作誇張不實的揣測,放在網站上,避免以訛傳訛。
留言列表